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

端午节由来.jpeg

端午节的由来

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是传统的端午节,和春节、中秋节并列为台湾最重要的三个节庆日。端午节时值初夏,也是蚊虫孳生疾病开始流行的季节,因此端午节的由来可追溯为驱邪避恶,以求身心的健康平安。后来加上了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传说,使端午节增加了传奇与纪念性。

端午节可说是现存的重要节庆中,历史最悠久的。由现代的眼光看来,祖先对端午节的看法确有其独到之处,在这初夏虫疫滋生之际,以端午节提醒大家做好保健的工作。菖蒲、艾草及雄黄酒固然是传统避疫保健的方式,现代人应寻求更进步的方式进行保健活动,延续先人的智慧。

端午节的习俗

1. 划龙舟

古代因为屈原投江而民众竞相划船,为了救屈原。现代则为一种表现团队精神的最佳活动,而且在全台各线市的主要河川,每年都举办划龙船比赛,国内也有电视台会转播比赛盛况,近年来有逐渐发展成国际邀请赛的情形。

龙船比赛会让外国友人喜欢的原因:它是一种有别于国外盛行的独木舟或八人式的划船,而是一种需要更多默契的力与美的运动。各地的龙船赛大同小异,值得一提的是:宜兰县二龙村的龙舟比赛,不因为他们的龙舟比其它地方长或漂亮而闻名,而是因为一项相传有两百年历史,而且只有两队--上二龙村的淇武兰和下二龙村的洲仔尾,他们各自拥有一条都绘有太极图案的龙舟,只是淇武兰以绿色为底,洲仔尾却以红色为底。

比赛规则是两村的居民都是选手,反复在二龙溪比赛达数十次(从午后到黄昏),选手累了马上换同村的人上场,最后以胜的次数多的队伍为赢。合作的精神使得这传统的习俗得以不断的延续。

 

2. 端午插菖蒲艾草

传统为了驱除疾厄,端午节时可见住家门口都挂菖蒲和艾草,以及“锺馗”的画像,成人饮雄黄酒(目前已很少见到),并让小孩身配香包,这些物品据说都有避邪,保平安的作用。

3. 打午时水

台湾的“打午时水”的风俗,亦即汲取端午节中午的井水,据说有治病的疗效,此外,若能在正午时将鸡蛋竖立起来,表示来年会有好运道,小学生们每年这个时候都聚在一起比试一番。

4. 喝雄黄酒

端午节后各种虫类,开始活跃起来,瘟疫渐多,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,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,希望有去邪的功能。

5. 佩戴香包

香包是一种吉祥的避邪物,用各种颜色的绸布做成囊状,里面放置香料,便是香包。以前缝制香包是一项很重要的女红,年轻的女孩子都要会缝。现在不论是商店或街上都能看到各种不同造型的香包在贩卖,每逢端午,各地都可见民众在贩卖香包的摊位上选购各式香包,都令人爱不释手。

6. 挂钟馗图

避邪引福纳吉,端午节有许多人家会在门外挂一幅锺馗像,可辟邪去疠、引福纳吉,故锺馗又有“端午之神”之称。

端午节的禁忌

1. 忌吃娘家粽子

出嫁的闺女回娘家,不要在端午节之前回婆家,即不能在娘家过端午节。否则就会走厄运。

2. 忌游泳

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,尤其忌到曾经溺死过人的地方游泳。因为人们认为,在端午节这天的溺死鬼最凶猛,而且要找替身还阳。所以才会有投粽子入河的习俗,让恶鬼不还阳。

3. 忌遗失香包

端午节小孩子有佩戴香包的习俗。而且小孩子佩戴的香包不能丢失,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,一年之内会有大灾。端午节过了以后,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,这样才能免除灾难。

4. 忌恶日

由于五月为“恶月”,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,所以这天又有“躲午”的习俗,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。

5. 避五毒

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(蛇,蜈蚣,蝎子,蜥蜴,癞蛤蟆)出没之时,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。每到端午节,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。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,或是在衣饰上绣制五毒,在并上缀五毒图案,均含驱除之意,有的地方会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,或贴在门、窗、墙上,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,以避诸毒。


相关阅读推荐:

文昌位摆放什么助学业

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,转载务必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syqyw.com//show-452.html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5759272896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