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纪念屈原的原因

base64_image

每年的端午节落在农历五月初五,所以传统又称呼端午节为“五日节”、“五月节”或“肉粽节”,等等为什么会有肉粽节呢?其实,端午节最初是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,并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。但后来,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罗江自尽,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形象,因而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。

此外,农历五月也是仲夏时节,是顺阳登高的好日子,所以又被称为“端阳节”。传统习俗上更认为,过了端午之后才不会有“倒春寒”(因夏季风转换而造成低温的现象),因此才算真正迎接夏天,更有一句“吃了端午粽,才把棉衣送”的俗谚。

端午节纪念屈原由来

根据《史记/屈原贾生列传》记载,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“屈原”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屈原遭馋去职,被赶出都城,流放到元、湘流域。流放中,写下了忧国忧民的〈离骚〉、〈天问〉、〈九歌〉等不朽诗篇。到了公元前 278 年,秦军攻破楚国京都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,心如刀割,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,于五月五日,在写下了绝笔作〈怀沙〉之后,抱石投汨罗江身死,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乐章。

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非常哀痛,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纪念屈原,同时渔夫们也为了打捞屈原真身,便将米用竹筒包裹投入河中,因为当时的人民认为唯独让于鱼、虾、蟹吃饱,它们才不会去吃屈原的身体。甚至还人把雄黄酒倒进江里,试图将蛟龙水兽灌醉,因此后来才有“吃粽子”、“喝雄黄”的习俗。

端午节的 8 大习俗

吃粽子

上述有提到端午节吃种子的由来,虽然当时是将米用竹筒包裹,但经过世代变迁,进而演变成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习俗,不过,粽子也因为地区习惯从馅料到粽叶都有些许差别。

立蛋

端午节小朋友最喜欢的就是立蛋,因为相传若能在这天正午把鸡蛋立起来,代表未来的一年都会有好运。在这也教大家立蛋的小撇步,立蛋之前先将蛋甩一甩,为的就是要让蛋黄往下沉,重心下移后,但就会变得比较容易立起。

午时水

午时水又名“端午水”、“纯阳水”,指在午日节当天午时所汲取的水。台湾传统习俗认为,午时之水因吸取“纯阳之气”后,具驱除疫病、驱邪化煞之功效。传统午时水是正午 12:03 前汲取起的天然山泉水、井水或雨水。

因传统午时水汲取不易,后来泛指任何经正午阳光曝晒后的水资源皆称为午时水,此外,午时纯阳之气并不受天候影响,若当年端午节午时遇雨天,亦可将滚沸的“阳水”加入未煮过的“阴水”自制成午时水。

赛龙舟

赛龙舟,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。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,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,所以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。同时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,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,并且赛龙舟前,要请龙、祭神,划龙船时还要唱歌助兴。

喝雄黄

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,开始活跃起来,瘟疫渐多,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;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,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,差点现出蛇形,所以民众则起而彷效,希望收到趋吉避凶的功能。

挂艾草与菖蒲

艾草代表招百福,插在门口可使主人身体健康。艾草也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,针灸里面的灸法,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,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。菖蒲是天中五瑞之首,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,叶片呈剑型,插在门口可以避邪。

系五色丝线

五色丝线为青、红、白、黑、黄五种颜色,被视为吉祥色。在端午这一天,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,以保安康。因此,端午节清晨,大人们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孩子手腕、脚腕、脖子上拴五色线。系线时,孩子们不能开口说话。五色线不能任意折断或丢弃,只能在夏季第一次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,抛到河里。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、疾病冲走,从此可以保安康。

戴香包

香包又叫香袋、香囊、荷包,是缝制成老虎、水果造形、填入草本、香料与中药材的挂饰。配在身上可驱虫、避邪、消毒功用。


相关阅读推荐:

夏至节气的特点和风俗

本文未经许可禁止转载,转载务必注明出处:http://www.ssyqyw.com//index.php?c=show&id=459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5759272896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